
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,国际形势不断恶化,中国被多方强势势力所环绕。为了应对可能的战事和长期生存需要,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规模空前的迁移和布局调整,把东北和沿海等重工业的机器设备炒股配资问配资,转移到内地相对偏僻、山沟纵深的地方。这场被称作“自强运动”的大规模建设行动,形成了三线建设的格局。
“三线”并非一成不变,按地理分布可分为大小两类。西南和西北地区属于“大三线”,而在中部和沿海腹地实施的,称为“小三线”。这些省属的小三线军工企业,承担的主要是生产半自动步枪、手榴弹、引信、迫击炮弹等武器装备,目的是在遇到外来入侵时,能够在本省域内进行自卫战、坚持抵抗。
在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西部深山区的雁翅镇,曾有一座废弃的军工厂——原国营青山机械厂,代号“9123厂”。该厂始建于1969年,年产量包括单兵火箭弹超过64万发、反坦克枪榴弹近10万枚,为国防事业贡献良多。
展开剩余66%青山厂在鼎盛时期,职工及家属近4000人,厂区配套齐全,机关、邮局、银行、后勤、医院、学校、商店、车队、托儿所、文化楼、军代表、供销、消防队、露天电影、广播电视等应有尽有,俨然成了一个独立可自给自足的小社会。
当时的工人和家属多来自北京,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,也把城市的生活方式带进了大山沟。自从有了国营工厂,山沟里的吃喝拉撒、生产生活与北京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,周边农村的经济也随之活跃起来。村民不必走远路,就能把自家生产的农副产品带去厂区换取一些日常用度,获得新的经济来源。
如果你是当年的工厂子弟,记忆里大多是这样的画面:来自五湖四海的普通话在厂区里交汇;食堂里蒸得香喷喷的大肉包子总是被抢着吃;厂里还会组织运动会,设有体育队、篮球队和足球队,每年都要邀请兄弟单位的体育队来参加友谊赛。每到春节,工厂车队会把职工们送回家乡与亲人团聚,场景既热闹又温馨。
到了80年代,国际局势与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,使军事工业逐渐向民用产品转型。1984年8月,青山机械厂并入北京市液压工业公司,工厂的职工们也相继返回原籍,被安置到其他工厂继续工作。
岁月不待人,曾经繁忙的军工厂生产生活场景逐渐消失在大山深处。如今,厂址已成为一片废墟,一幢幢带着年代气息的厂房隐没在树木丛中,台阶上铺满落叶,车棚长满杂草,昔日喧嚣的厂区成了岁月的见证。现在的青山机械厂人去楼空,倒成了探险和旅游爱好者的“打卡”去处。
发布于:天津市阳美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